涿州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桂平人文太平天国在桂平之四坐享其成洪秀 [复制链接]

1#

闻名于史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年,关于这场运动的对对错错,世人各有看法,历史在评说,史界在研究,民间在流传,总之,很多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,人物,依然有着精彩。

正所谓:

哥已消失江湖很多年,

江湖依然有哥的传说!

太平天国北上定都天京,并历十余年,当中的起伏就不说了,都是刀光剑影,都是勾心斗角,这里就讲太平天国那些人在桂平的故事。那讲到太平天国的人物故事,有两个人不得不提,那就是洪秀全与冯云山,两人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开创者。

洪秀全,作为首义五王之首,看似重要,但他对太平天国的贡献,那真是冰火两重天,说好不行,讲坏又缺,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人物。

冯云山,作为首义五王之一,虽然他命短早亡,但他对太平天国的贡献,或者说在太平天国史学界来说,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,地位很高。因为没有冯云山,就没有太平天国后来的成事,是太平天国真正的奠基人!

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最初的人生简历有很多相似之处,有点亲戚关系,都是花县人,都是读书人,都做过私塾先生,都参加过科举考试,也都是几次落榜。虽然在考取功名的路上都是同样的不顺,但读书对于冯,洪两人却产生不同的影响。

因为洪秀全后来的经历,所以现在很多人重新看待那段历史时,对洪秀全多少带有点偏见,或都说是鄙视。一翻他的旧史,评论叙说都没有多少好话好词。

就读书来说,有说洪秀全15岁参加县试,名次不错,但到省城广州参加府试,那就不在榜上了,只有回家务农,继续读书,按说这也是正常的,科举年代就是这样,只要后来再好好读书,下一次再继续去考就是了,可是后来的十年三次府试,他都落榜了。

为什么落榜呢?不是他不努力,毕竟从16岁考到25岁,一直坚持参加府试,重要的是他读错书了!科举嘛,应该看些相关的书,多背多读多理解,以他的水平,到头中个秀才,领个庠生名号,后面当不了官,那生活也是有保障的。可他却爱看一些历史书,奇异书籍,就等于现在的沉迷游戏了,跑题了,那自然考不好。还有从他后来流传下来的那些所谓的诗句看,他的文学水平的确不怎么样。

也正是这样,最后,科举失败的他大病一场,于是他翻看起之前学友送他的《劝世良言》,也就有了后来太平天国的故事。

同样是太平天国后来的经历,作为南王,军师,冯云山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很厉害的文人,有才的读书人,太平天国中武将很多,谁的地位是第一,是第二,估计有的争。但讲到文官地位谁第一,估计十有八九推冯云山了。

现在很多研究者评价他,也是带有偏见,但这种偏见和洪秀全却完全相反,评论述说都是赞词为多,惋惜为多,硬要说他不好,那就是他命太短了。

就读书来说,他是“受过良好的教育,诵读经史、博览百家,中国旧文化的知识该懂的,他都懂,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读书人”。这样的一位读书人,为什么科举也落榜了呢?读书对他有什么影响呢?

按他后来的经历,后人认为他喜欢读经史、天文、地理,历法之类书,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,总结说,和洪秀全一样,也是读错书了,书读偏了,自然也不是科举制度所要的人才。不过他的文学水平和洪秀全对比,那就有很大的差别了。毕竟从流传下来他的诗句中,无一不透着他的内心想法,他的志向,如

穿山透地不辞劳,

到底方知出处高。

溪涧焉能留得住,

终归大海作波涛!

最后,他甘心成为洪之副手,也读《劝世良言》,最后开创了一个新的征程。

两位落榜读错书,读偏书的读书人,共读《劝世良言》,最后是如何实践,促成了太平天国这一惊天大事呢?在实践之路上,两位读书人的态度最后有什么影响呢?那差别就大了!

首先,读完《劝世良言》后,年,一知半解的洪秀全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,创立了“拜上帝会”,冯云山跟定他了,并一起到广东连山八排瑶山区作宣传,结果几个月下来,当地人不太接受这一套言论,收效甚微。于是洪秀全心灰的放弃了,要回老家。

但冯云山不甘心,于是,建议一起到广西,于是两人到了贵县赐谷村(现贵港西谷村)洪秀全的老表家,又是三五个月的宣传,他们这一套言论宣传效果也不好,加之生活问题,于是,又是洪秀全提出要回广东。

最后,他真的回去了,此后几年则开始写太平天国早期的那些重要思想《原道醒世训》、《原道觉世训》、《百正歌》等等,并且还真就进入正式的教会学习西方的那些东西,可惜,洪秀全这个读书人竟然也不是读正式上帝书的料,被人说是对教义认识肤浅,拒绝对他施洗礼,最终他也没能成为真正上帝的人。

那冯云山呢,没有选择回广东,而是逗留在桂平城,寻找在广西继续活动下去的门路,最后得到了桂平城厢的张永绣帮助,最后到了桂平北部的紫荆山。

开始以拾粪度日,但毕竟也算是一个有点才学的读书人出生,在日常中被客家雇主曾槐英发现他的才学,于是推荐他到在古林社曾玉珍家开馆教学,成为了一个教书先生。这段经历他自己作诗流传:

孤寒到此把身藏,

无衣无食也着忙。

拾粪生涯来度日,

他年得志把名扬。

此后几年,他一边教书,一边向周边的低层民众宣传的教义“拜上帝会”,最后联络了数千基础会友,“拜上帝会组织”发展到了贵县、平南、武宣、象州、玉林、博白、陆川、藤县、岑溪、乃至广东信宜、化州等地,由此引出了后来太平天国的骨干力量,一众将领,这就是太平天国史中所的“平在山勋旧”。

所以,同是读书人,同样的目标的两个人,却在年到年间,做了不一样的事情。洪秀全只去做他的认为的学说,理论去了;而冯云山则是实实在在的把理论变成了事实,正如后来李秀成自述原稿所说的“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,前做事者皆南王也”。

到了年(道光二十七年)七月,洪秀全从广东来到紫荆山与冯云山相会,就在这里,成立了“拜上帝会”组织最初的领导机构,定制了《十款天条》与入教仪式,在冯云山的宣传与介绍下,给洪秀全在群众中树立起救世主的形象,并宣称他来这里也是受洪秀全的指派,就这样洪秀全成为了头,这就有点捡现成的意思了,而这也体现出冯云山的智谋与器度了。

为了显示“拜上帝会”与现实社会的立场,在九月,洪秀全、冯云山率会众捣毁了象州大樟甘王庙。随后把附近各处的社坛,神庙捣毁。所属远近会众也纷纷毁神捣庙,从而使“拜上帝会”声威大振。

要知道,在古代社会,社坛,神庙是非常神圣的地方,不说迷信不迷信,在那些年代,这是人们心灵上的依托之地,也是古代社会皇权宣扬的具体的工具之一,并且“拜上帝会”的那套说辞也有点反清意思,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,所以,这些行为,言论自然引起了一些官府方面士绅的不满。

于是,冯云山被抓了!罪名就是“阳为拜会,阴为反叛”。

这样的大变故,两位读书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?

就洪秀全来说,此时他是初来乍到,虽被立为组织之首,但才三五个月,不说其他人买不买他的帐,起码彼此都不熟,冯云山被抓,作为洪秀全与当地杨秀清等人的重要的感情联系人,也就断了,在桂平当地他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。于是,他回广了广东花县,说是想办法营救冯云山,可他能有什么办法呢?

本就一个穷书生,筹钱吧,他生活环境也没有什么大富大贵的人脉,有估计借也借不来几两银子;求官吧,他又能认识什么大官呢?有没有钱求官另说,即使找到广东的大官,又如何能插手广西地方的政务呢?

所以,从年1月到年11月,也不见洪秀全对营救冯云山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,也没办法有行动,更谈不上对在桂平的“拜上帝会”组织有什么联系。

就冯云山来说,就不一样了,冯云山在桂平紫荆山的几年时间,与本地的会众还是挣下了感情,树了威信的,毕竟这些人加入“拜上帝会”就是听信了他的话,不讲人格魅力,那起码面子还是有的。所以,出事后,狱外的杨秀清就发动会众筹集巨资,以卖一担炭,就抽部分钱为营救基金,最后集齐下资金,打通官府关节,使得冯云山最终平安出狱,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有名的“科炭功”。

而被关在桂平捕狱(现桂平看守所位置)的冯云山,自己也没有闲下来,在桂平县衙大堂上为自己申辨,最后也没受什么刑,并且在狱中近十个月里,虽然条件不是很好,但还是有规划的做了一系列后来影响了太平天国立国的事情。如定历法,军制,条规等等,这些都在起义后一一颁布实施。与其说他在蹲大牢,倒不如说正好给了他十个月时间,静下心来,好好谋划了太平天国这样的一出惊天大戏,写下了这影响深远的历史大剧剧本!

当然,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,冯云山坐牢,洪秀全回广东,使得会众组织中一下群龙无首,由此引发了几件大事,比如萧朝贵以天兄名义传言,杨秀清以天父名义传谕,多人借星宿附体传言等,说是为了稳定会众,但影响太平天国的走向的大事,从此时,已经开始就埋下了伏笔,或是有了苗头。

体现也很明显,一,无形中提升了杨秀清,萧朝贵的地位;二,洪秀全的领导地位权显然不扎实;三,领导集团内已经有了分帮分派的苗头;四,就是损失了一位有机会是开国元勋的卢六;五,当时清政府地方的现实环境。。。。

冯云山出狱回到紫荆山,才知道洪秀全回了花县,于是他回广东再请他重返紫荆山,几个月后,年的迎主之战,立足金田村,开始了起义的准备,并于年下半年发出的金田团营,最后,年(道光三十年)1月11日,金田起义爆发。

再后来,两个读书人的故事也就慢慢走向了顶峰。年3月,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王,封冯云山为后军主将。

9月,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,占领永安城后,开始政权建设,洪秀全发布诏令,首义五义正式册封,冯云山为南王,同时,他在桂平狱中的各种条例大作,正式作为太平军的各种官制、礼制一一颁布。

不料,几个月后,被史家誉为“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”的冯云山最后没有走出广西,留在了全州蓑衣渡。

而洪秀全虽然。。。。。最后也只能但是了!

我在桂平,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。如果你喜欢,可以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